生平故事/ 路老師所心繫的事--終身心理測驗,捨此無他,專注且專情

路老師所心繫的事
終身心理測驗,捨此無他,專注且專情

林世華 

  路老師一生情有獨鍾地為心理測驗付出生命。打從路老師1933年進入中央大學心理系就讀,1948年留校任教,隨即開展了他精采的心理測驗人生。他用了將近一甲子的歲月,耕耘心理測驗這塊園地。他一生所心繫的,全部都是心理測驗,而且到過世前都不曾鬆懈過。從來沒有見過使命感像路老師這麼重的人。現在,他老人家安息了。我們一方面欣慰,他終於可以休息了;另一方面也不捨,他就這樣離我們而去。路老師一輩子為心理測驗奮戰,無所求,也不計名利,未曾見其誇耀過自己的成就。今天,我們想去回顧路老師一生對心理測驗的所作所為,赫然發現這是一個超級不可能的任務。但使命必達,為了達成使命,我們決定了兩個基本處理原則,那就是分析原則與質量並重原則。我們採取化整為零策略,兼採定量與定性的佐證資料。

  整體來說,路老師一生所發表的心理測驗學術論文與專書近二百篇,論述發表年代介於1950到2000年之間,論述所發表的刊物集中在《測驗年刊》、《心理與教育》、《教育心理學報》與《測驗與輔導雙月刊》。路老師到台灣以後,中間除了一年獲傅爾布萊獎助赴美研究之外,整整教了四十年書,從1952年新竹師範學校開始,到1991年台灣師大退休。直接教過的學生數量,保守估計至少有一萬人,當然間接受教於路老師的更是不計其數。桃李滿天下只能描寫數量的部份,路老師所教過的學生,目前都是國內的中間菁英,校長、部長級的學生比比皆是。以下就分別從路老師在心理測驗學術、心理測驗教學、心理測驗實踐、心理測驗推廣四個方面,來速寫路老師一生對心理測驗的貢獻。

一、心理測驗學術

  路老師深信科學,一生致力於心理測量普遍化的基本思維。他傾向相信心理學所感興趣的構念及如何測量這些構念的方法與測驗,應該是全人類一致的。可以看出路老師對科學的擇善固執。因此,路老師對於歐美先進國家心理測驗的發展非常關注,隨時更新,絕無老教授的一本老講義教一生的習性。我們都知道路老師上課沒有教科書,只有他的卡片。這也是便於他對於心理測驗學術隨時更新的例證。路老師在心理測驗學術上過人之處,可從下列幾項具體資料來加以佐證。

  (1). 從1952-1967年,路老師將心理測驗帶入國軍,並在國軍心理測驗使用上發揚光大。這中間當然是以軍中之能力測驗為主,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赫赫有名的明尼蘇塔多相人格測驗(MMPI)也是名列其中,路老師先後於1965年在《 測驗年刊 》發表〈修訂 MMPI 的初步報告〉;1967年在《心理與教育》發表〈明尼蘇塔多相人格測驗的修訂〉。提醒讀者的是,1952年是戰後不久,我國因為有路大師坐鎮,心理測驗學術不但看得深,而且看得遠。

  (2). 在1960年代與1975年前後,路老師主導比西量表在我國的第三次與第四次修訂研究。1960年發表〈比西量表第三次修訂之初步報告〉,1963年發表〈比西量表修訂後記〉;1977年發表〈比西量表第四次修訂報告〉,1978年發表〈比西量表我國第四次修訂本的追蹤研究〉。充分展現路老師在心理測驗學術的獨具慧眼。當時台灣物質條件並不豐厚,路教授看準了個別智力測驗-比西量表的發展,具有指標性的意義,路老師勇於承擔,完成艱鉅的比西量表修訂任務,為台灣心理測驗學術奠定且深且厚的基石。

  (3). 接近1980年代,當時路老師嗅到心理測驗正受到統計模型與電腦科技的猛烈衝擊。路老師便開始積極部署,企圖讓國人在這波心理測驗學術革命性的浪潮中,不但能迎頭追擊,更要一躍而上。這一切都分別顯現在:1982年,林一真發表〈潛在特質理論簡介:測驗編製的發展新趨勢〉;吳鐵雄發表〈電子計算機在心理測驗上之應用〉;盧欽銘與何榮桂發表〈電腦備用程式在教育與心理統計分析的運用〉;1986年,路老師指導林世華完成碩士論文〈潛在特質理論與其應用於電腦適性測驗之評估研究〉。路老師總是能洞察機先,如果不是他的先知卓見,台灣的心理測驗學術發展,恐怕又要晚幾年。我們如果稱路老師是台灣心理測驗學術上,第一位結合心理測驗、統計模型與電腦科技的先知,應不為過。1990年代以後,台灣心理測驗學術順利走向IRT,走向電腦化,電腦適性化,都應驗了路老師的預測。

  (4). 當路老師慢慢地將台灣的心理測驗學術帶領到一個成熟且穩健的地位時,路老師同步地也在規劃台灣心理測驗社群秩序該如何確保。心理測驗的使用會有正用,會有誤用,也會有濫用。路老師早就知道會有這一天,他早就開始呼籲,他早就在制定心理測驗使用的倫理規範。路老師於1966年發表〈對心理測驗常易發生的誤解、錯用和濫用〉;1973年發表〈心理測驗的編製、出版和應用之準則〉;1985年路老師主持〈85年版教育與心理測驗標準〉的中譯工作;1993年發表〈我國心理測驗發展和應用,所遇到的問題〉。重視正用與倫理規範是一項專業高度發展後的明顯特徵。若說心理測驗學術理論與技術的發展是人類的進步,那心理測驗倫理規範的重視則是人類的文明。路老師將台灣心理測驗學術,推上去文明的層次。路老師知道要這樣,也辦到了。

  (5). 路老師所寫的《心理測驗》上下冊,分別是1989年與1992年推出的,由中國行為科學社印行。發行年代都在路老師退休之後,顯然無利可圖,這與多數學者趕在授課期間出書、賣書來確保銷售基本量的想法,大異其趣。我們不知道路老師為何要在退休後出書(其實這種人在台灣師大心輔系還真不少,黃堅厚教授也是這樣),但可以確認的是路老師心中無私無利,在他心裡只有台灣心理測驗學術才是最重要的。言歸正傳,當我們把路老師寫的《心理測驗》上下冊,拿來再次審視時,才發現路老師撰寫時的取材與結構,跟國內其它心理測驗教科書並不相同。這兩冊書所採用架構與取材是可以比美於西方重量級心理測驗教科書-- Anne Anastasi 的 Psychological Testing,這本書現在已經出到第七版。測驗宗師出手果然不同。

二、心理測驗教學


  路老師一生就花了整整四十年在心理測驗教學上,主要授課科目是心理測驗,也兼教一點社會心理學、教育心理學與實驗心理學方面的課程。路老師所教過的學校均為名校,或有路老師坐鎮教學,因而成為名校。

  (1). 路老師自1949年起在新竹師範學校任教,期間比較代表性的學生:李喬、溫世頌、許介鱗等。1958年起在台灣師大教育系任教。1986年自台灣師大心輔系退休,延長教學至1991六月止。在台師大任教期間,幾乎所有當代測驗與評量的知名學者都曾經是路老師的授業弟子,如:簡茂發、林清山、盧欽銘、吳武典、吳鐵雄、陳淑美等。路老師的心理測驗教學並不是只有嘉惠台灣師大,在1960-1970年期間,路老師曾應台大心理系蘇薌雨主任之邀,兼任心理測驗之教學,當時楊國樞、莊仲仁、鄭昭明、黃榮村、吳英璋等也都還是助教或學生輩。1970年以後,路老師也在政大教育研究所心理組、政戰學校等校兼任指導研究生。當年政大教研所長劉真、系主任胡秉正、程法泌等都非常器重路老師心理測驗的專業學識。馬傳鎮、吳錦松與何進財均是路老師鎖指導的知名學生。如果用作育英才無數,桃李滿天下來描述老師在心理測驗的教學成果,一點都不嫌誇張。

  (2). 路老師在教學上內容充實、秩序井然、態度認真,是非常有名的。有興趣的人可以連結路老師紀念網站(http://www.epc.ntnu.edu.tw/linsh/professor_lu/web)「思語錄」一節,可以看到路老師的授業弟子們信度幾乎是百分之百的回饋。不論是台灣師大的學生、台大的學生、政大的學生均對路老師的教學表示難忘。兩個來自於路師母的小故事,可以作為佐證路老師對教學的執著。路老師向來嚴格管教子女,甚至會責備小路平。路師母質疑路老師,這麼嚴厲對小孩,一定會責罵學生。路老師的回答是,要教的內容那麼多,那有責罵學生的時間。另一個例子,我們詢問路師母說,路老師那麼愛笑,他有沒有說過任何有趣的笑話,路師母說,路老師認為上課都上不完,怎麼可以講笑話。難怪,在我記憶的笑話資料庫中,獨缺路老師的部份。我還一度以為是我連笑話都聽不懂。雖然,路老師從來不講笑話,但是路老師的童真本身就深具「笑」果。所以,學生對路老師的上課懷念特別多。

  總括來說,路老師無私地傳播心理測驗專業知識在每一個角落,為台灣心理測驗學術發展建立雄厚的實力。

三、心理測驗實踐


  路老師一生除致力於心理測驗學術的推動與教學外,恐怕他花最多時間是在實踐心理測驗學術於各行各業當中。

  (1). 路老師心理測驗實踐具有廣度。路老師1949年來台之前,在南京就曾與李興唐教授為警界編製測驗,來台以後持續幫助警界發展適用的心理測驗,請參閱馬傳鎮、黃富源寫於《路君約教授追思文集》中〈路老師與警察〉一文。路老師在1952年與1953年(在新竹師範學校任教期間),先後應聘到海軍與國防部去編製軍用測驗,協助軍方籌劃人員分類,發展超過兩百種軍用專業知識測驗,並曾翻譯《作戰人員心理學》及《武裝部隊心理學》,開我國軍用相關測驗與軍事心理學研究與應用風氣之先。研究成果數量之多,成績斐然。路老師幫助軍隊編製測驗,絕非虛應故事,因為路老師在軍隊所編製的測驗都是挑戰性夠、難度高的測驗,如MMPI之類。請參閱《路君約教授追思文集》中洪光遠所撰〈路老師與國軍〉與卓淑玲所撰〈感念一位軍事心理學的先驅─路君約老師〉等文。路老師在心理測驗實踐上的一件巨大工程,乃是在1982年理事長任內接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委託,編製以通用性向測驗為首的一系列職業心理測驗,包括:通用性向測驗、職業興趣測驗-我喜歡做的事、職業氣質測驗等。這個計畫堪稱是國內第一個整合跨校型研究計劃,旗下包含台大、師大、政大、陽明各大學相關人員,研究期間長達20年。這個計劃為台灣職業與生涯輔導使用心理測驗立下汗馬功勞。最後,路教授一生所編製之心理測驗,大多數還是設定在教育界使用。路老師所編製的測驗種類寬廣,包括智力測驗、性向測驗、人格測驗與興趣測驗。智力測驗:比西量表(1959, 1977);加州心理成熟測驗(1968)、國民中學智力測驗(1969)、國民中學智力測驗--第二種(1973)、幼兒學校能力測驗(1978)、圖形式智力測驗(1980)、ABC測驗(1988)、考夫曼兒童智力測驗(1988)、國民中學智力測驗--第三種(1991)。性向測驗:教師性向測驗(1971)、區分性向測驗(1972, 1977, 1989)、青年性向測驗(1983)、學業技能測驗(1984)、大學系列學業性向(1985)、通用性向測驗(1983, 1985)、輔導性向測驗(1986, 1987, 1990)、文書技能測驗(1990)、系列學業技能測驗(1992)、多因素性向測驗(1995)。人格測驗: 明尼蘇塔多相人格測驗(1965, 1967) 、青年人格測驗(1968)、少年人格測驗(1968)、GZTS(1969)、高登人格測驗甲種(1975)、高登人格量表乙種(1982)。興趣測驗: SVIB(1969)、蓋氏圖畫式興趣量表--男用(1979)、庫德普通興趣量表(1988)、普通興趣量表(1998)、生涯興趣量表(水準二)(2000)。

  (2). 路老師心理測驗實踐是具有長期縱貫追蹤的特性。在人一生短短數十寒暑,能長期追蹤的事物,不可能有太多。但從路老師身上,至少可以看到三個。第一、路老師從1982年起,花了將近20年時間結合國內心理測驗專業精英完成了三個五年計劃與後續研究工作。路老師看準職業心理測驗發展的重要性,尤其是通用性向測驗。第二、路老師主持比西量表在台灣第三次修訂與第四次修訂。這可花了路老師從1960到1975年,至少十五年的時間。第三、路老師從1974年之前就緊盯區分性向測驗,一路跟蹤區分性向測驗到1989年,在路老師做完區分性向測驗1977年版與1965年版的比較之後才鬆手。路老師非常執著,一但看準了關鍵測驗,然後就會一頭栽進去。這種具前瞻智慧的引導與重專業承諾的作為,是台灣心理測驗最大的福氣。

四、心理測驗推廣


  路老師一生完全無意將心理測驗鎖在學術象牙塔內。路老師對於心理測驗知識的推廣不遺餘力。路老師退休前主要是透過《測驗與輔導雙月刊》,退休後主要是透過《心理測驗通訊》。《測驗與輔導雙月刊》是一個長壽的刊物,自1973年開始由行政院青輔會委託中國測驗學會編輯,每隔月出刊一次,一直到2001年八月才停刊,總計發刊167期。路老師很少在此刊物發表專文,路老師其實是隱身幕後主持雙月刊中「問與答」部分。路老師透過「問與答」,解答全國各界在使用或了解心理測驗方面的問題與困難。當代流行答客問,路老師早就開始使用。路老師在退休後,從1986年開始擔任中國行為科學社董事長,期間便發行《心理測驗通訊》,免費提供心理測驗相關資訊與解答心理測驗相關問題。《心理測驗通訊》一出就是12期,路老師於1992年底離開中國行為科學社董事長一職,《心理測驗通訊》也告停刊。這樣說來,路老師有可能是使用函授課程形式的第一人,而且是使用時間最長的人。路老師推廣心理測驗知識稱不上是行銷高手,然而確實有模有樣,非常用心經營。如果時光能往後退一些時候,路老師一定會是啟用網際網路立即線上傳播心理測驗知識的第一人。

  最後,最後,我們認為路老師對台灣心理測驗的貢獻絕對不只如此。其實,我們更珍惜路老師所留下來的心理測驗典範,那才是我們最大的寶藏。這可以分為三方面來說:

  (1). 路老師是社會正義感十足的人。從路老師發表的論述,可以看到痕跡。路老師很生氣考試領導教學的迷思。路老師反對能力分班卻贊成能力分組教學。路老師的立論觀點非常科學的,非常人性的,而且非常擇善固執的。請參閱路老師發表的〈從國民中學分組問題說到智力測驗〉(1970);〈智力測驗不可作為國民中學分組的工具〉(1975);〈「能力分組」會違背國民義務教育的精神嗎?〉(1982)。

  (2). 路老師是非常有個性的學者,用功程度無人能比。從范德鑫在《路君約教授追思文集》中〈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的一段描寫來看,"老師一生好學不倦始終如一,經常看書到深夜,師母常在我面前說:「老師就是愛看書,年紀那麼大了,還那麼愛讀書!」從字面上看似師母對老師熬夜看書稍有微詞,但在語調間卻充滿對老師身體的疼惜"。這樣的光景已經只能回味了。

  (3). 路老師對心理測驗的使命感,始終如一。誠如路老師的小路平所寫,"他終身在自己選擇的心理測驗,捨此無他﹐多麼專注而專情!"。即便是與親人的最後對話中,所心繫的還是台灣的心理測驗。這樣的路老師,要叫我們如何遺忘呢?



     (作者為台灣師大教心系六九級學生、目前為台灣師大心輔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