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故事/ 爺爺是軍人嗎?

爺爺是軍人嗎?

陳美芳 

  2005年4月4日,春陽和煦的午後,師母、一真學姐、狗狗和我坐在師大特教系視野最美的交誼廳,俯瞰老師服務了三十年的教育學院校區,回顧老師一生的故事。

道口莊的路家


  老師是路氏第二十世,六世先祖於明朝武宗正德年間,自臨淄遷徙到諸城東北道家口莊,從此路氏家族世居諸城。老師的先祖曾任官於朝廷或地方,十三世祖於清高宗乾隆年間進士官侍讀,十四世祖官河南同知,殉難於白蓮教之亂。老師的父親路獻廷先生於家鄉辦學,並常為地方排難解紛,為受各方尊敬的鄉紳。老師有四兄、四姊、一弟。

  老師生於殷富而開明的家庭,他常說起因為兄弟愛照相,民國初年家中即有暗房沖洗設備。路家在諸城是大戶人家,莊園廣闊,曾祖父與父親都喜愛園藝,於通往路家村的道旁遍植大樹,莊園中花木扶疏,遍植珍奇花卉。因為長輩喜愛,莊園內也養了許多動物。老師喜歡種花,曾在師大職舍種了兩百多株蘭花,晚年旅美住女兒家時,也常忙於栽花種菜;老師和女兒、孫女都喜歡動物,在各自家中都有貓狗為伴,老師還暱稱孫兒為狗狗(肖狗)、孫女為妞妞(肖牛),家人都視小動物為家中必要成員,原來竟也是家有淵源。

戰亂中的求學過程


  幼年時,老師初讀自家辦的育才學校,後轉諸城縣立高等小學就讀。畢業後赴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就讀,自此戰亂連年,一路求學可說是襯著戰火、逃難、離異、匱乏的背景。這樣的時代,拉長了老師的求學過程,也培養了老師過人的毅力,以及有所堅持的勇氣。

  二哥汝悌(字友于)曾留學日本早稻田大學,返國後任教於北京大學,後又擔任北京《益世報》編輯,全副精力獻身革命。五卅慘案後,起草《北京國民議會宣言》,痛斥英、日帝國主義侵略之罪行,喚起民眾進行反帝鬥爭。1927年被張作霖逮捕,旋即處以絞刑。二哥年長老師十六歲,是老師最敬愛的兄長,對老師也最為疼愛,公餘經常帶著老師逛書店、見朋友。二哥殉難後,老師以十七歲之齡,日夜奔走,為慘死的二哥收屍,至慟與驚恐可以想見。多年後,老師在《傳記文學》中提到這段經驗:「雖事隔半個世紀,舊創猶新。」

  大哥汝孝(字景韶)曾擔任縣長、議長。老師就讀大學時,又遇日軍侵華,大哥為保鄉,組織遊擊隊抗日。老師也休學赴義,幾年間追隨大哥及于學海將官與日軍打游擊戰。老師雖為學生,但處此艱險,經常騎馬翻山越嶺,也偶而獻策發動奇襲,包括:拆卸鐵軌、掩埋炸藥,造成日軍損傷。大哥後來遭押解回鄉,1952年絕食而亡。老師在台輾轉聞訊,悲慟逾恆。

  亂世並未削弱老師求知的熱情,北京師大附中畢業後,同學多半選擇留在北方,也大多輕易的考取北大、清華等名校。老師獨具見地,認為自己已在北京待了六年,要往南方唸一所好大學,增廣見識,於1933年考取中央大學心理系。雖然學業曾因戰亂中斷,但老師專注認真,師長印象俱佳,畢業後乃能在眾多競爭者中留任助教。老師畢生以讀書為樂,直到晚年仍維持每天閱覽最新測驗資訊的習慣,書房與睡房書籍資料滿佈,睡前必先閱讀。

終身奉獻心理測驗


  路老師的學術之路,從擔任助教時開始,乃至心繫念而未完成的工作,幾乎均與心理測驗有關,一生對心理測驗的使命感不曾稍懈。學術論文與專書有百餘篇,著作分佈的年代甚廣,主要見於1950至2000年間的《測驗年刊》、《教育心理學報》、《心理與教育學報》及《測驗與輔導雙月刊》。主題含括三大領域:測驗的應用與標準、各類測驗的編製與研究、及軍用測驗與軍事心理學。

  測驗運用與標準方面,曾於「中國測驗學會」成立五十週年時,與黃堅厚教授同撰<我國心理測驗五十年來之發展>,中國測驗學會成立六十週年,發表<我國心理測驗發展和應用所遇到的問題>,均具有時代意義,影響深遠。老師關切測驗運用問題,長期在《測驗與輔導雙月刊》主持「問與答」專欄,則嘉惠無數教育、心理與輔導實務工作者。

  測驗編製方面,涵蓋的領域甚廣,包括智力測驗、性向測驗、人格測驗與興趣測驗,其中對比西量表的發展與修訂尤為關切,除開設專門課程外,並完成數篇研究論文。1982年擔任中國測驗學會理事長任內,接受勞委會職訓局委託,與跨校多位教授共同發展十多種職業輔導用測驗,期間近二十年,堪稱我國最長期的測驗發展計畫。此二十年間《測驗年刊》發表的職業類測驗編製報告,多與此計畫有關。

  軍用測驗與軍事心理學方面,1950年代曾協助軍方籌畫人員分類,發展兩百多種軍用相關測驗,並曾翻譯《作戰人員心理學》及《武裝部隊心理學》,開我國軍用測驗發展與軍事心理學研究與應用風氣之先。老師近年年事雖高,但仍各方蒐集閱覽軍事心理學的資訊,老師過世後,我和師母一起查閱老師資料,發現他近來特別將這方面的資料整理成專箱,也有一些新近的手稿,想來完成一本軍事心理學的專書,也許是老師未竟的遺願。

  老師雖然主要任教於台灣師大心輔系,但曾於台大兼課十年,並曾於政大、警大、政戰學校等短暫授課,門生涵蓋各領域,正像林世華教授說的,現今測驗領域的專業代言人,追溯源頭多與老師有關。老師以生命為我國心理測驗點燈掌門,風範與影響將永誌於世。

是非有歸 以求心安


  中央大學是我國最早設心理系的學校,也是心理測驗發展的重鎮,教授多為一時之選,對後世影響深遠,潘菽教授便是一例。潘教授早年留學美國,曾任中央大學心理系主任、南京大學校長(前身為北京大學),後籌設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並任首任所長,是我國現代心理學的奠基人之一。潘菽教授在北京大學就讀時,正值五四運動時期,參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而被捕。1922年留美學成回國,正逢中國戰亂﹐接著許多大學紛紛取消心理系,潘菽教授獨排眾議,連續在報端以<為心理學辯護>等為題發表文章,竭力爭取社會對心理學的瞭解與支持。老師於1933年考取中央大學心理系,其中猶受潘菽教授的賞識與影響,同樣有五四年代知識份子實事求是、關懷社會的胸懷。

  譬如老師對二哥致力革命、身殉黨國,明明屬於國民黨左派﹙與右派蔣介石、戴季陶等不合﹚﹐卻被有些人誤栽為共產黨員非常在意。他長期努力蒐集史料,於1980年在《傳記文學》為文舉證。這篇文章定名平素<一個歷史事實的辯證>,最後的結語是:「先兄求仁得仁,容無憾恨。然筆者少時獨承先兄眷愛,憶諸往事,仍有餘痛!幸將事實澄清,是非有歸,以求心安耳。」

  老師不是在學術殿堂不問世事的人,他對測驗在社會的應用與影響相當重視,1980年台灣開始檢討大學聯招制度,有些態度強烈而目標模糊的議論出現。老師獨排眾議,主張大學聯招不可偏廢,聯考的公開和公平性,使學子不論出身都可憑真才實學競爭,認為這可能和社會的安定也有關係。他一向主張論理要明白,策略要可行,也從不避談測驗的缺失與改善,1981年他特別在《測驗年刊》撰文為大學聯招提出改進意見,主張聯招填志願、分組方面要增加學生選擇機會,命題應以課程標準為主,不受限單一課本等,多項主張都成為現今的政策。

  老師幾乎視測驗的維護與把關為一生志業,他向來都從正反兩面議論測驗問題。1985年國內有些文章論及美國社會大眾反測驗事件,老師當時任中國測驗學會理事長,他認為這些論述語焉不詳、斷章取義或過度簡化,因此倡議定該年年會活動的主題為「反測驗的運動與心理測驗的改進措施」,在《測驗年刊》闢專欄論述,並舉行座談活動。老師在當年年刊有兩篇文章,一篇非常詳盡的分析美國反測驗運動的階段、各階段支持者的身份特徵與論點,為測驗的重要性辯解。另一篇則介紹美國心理學會等學術團體訂定的「教育與心理測驗標準」,分析怎樣正確使用測驗,以避免測驗誤用造成危害。直到1993年,老師最後一次在中國測驗學會發表專題演講,仍是由正反兩面談測驗的發展與應用。

  面對人生,老師有不屈的堅持,從不畏懼強權或主流。面對不合理處,他慣以科學的證據與邏輯為文辯白,言詞機鋒、態度理性,儒雅的老師為的不過是「事實澄清、是非有歸,以求心安耳」。

鮮明無偽的典範


  老師生存的時代紛亂無序,但老師的性格與生命主軸卻是真誠專一,他是非分明,對人對事直言無諱;讀書、教書與研究佔去他精華生命的絕大部分,而他也最喜愛後生晚輩走這條路。

  這樣的性格與執著,可能有時讓人覺得很難商量。師母跟我們分享過許多老師的故事,包括老師對女兒路平的期望,路平筆名平路,是當代最傑出的作家之一,才華展現面貌多元,被讚譽為:「無論創作的技巧、文字的錘鍊、形式的多元、題材的縱深,都深具出入時空開疆拓土的格力和成就」。但老師似乎對女兒放棄學術之路總有微詞。世人豔羨的才氣縱橫、舞台遼闊,竟被老師視為「不務正業」,他老人家價值觀的強烈與單純,實在讓人稱奇!

  老師或許有些不解時代的多元性,但老師對學術的專情,卻讓學生成為最大的受益者。師母曾問老師:「你脾氣不好又不善言詞,學生怎麼都對你那麼好?」老師表示:「學生上一堂課,我就給他們滿滿一堂課的學習,不說廢話,自己認真的讀書研究,盡量把新知識介紹給學生。」做為學生,我們也發現要討好老師不難,老師童心未泯又喜歡年輕人,只要大家認真讀書,都被視為寶貝。老師過世,引發了跨五十屆學生的追念,師生情誼可見一斑。

  老師的執著也顯示在他選擇加入的學術群體。想尋老師的足跡,在師大心輔系或中國測驗學會尋找,想看他的論文,往「測驗」這個關鍵字搜尋,十之八九可以找到。老師一生頭銜不多,但每個角色都演出精彩,在測驗專業上,往往有嚴明的要求尺度。老師一直在中國測驗學會擔任理事長、理監事等職,曾多次聽學長何榮桂教授得意的說,他是鮮少在測驗學會中沒有被老師罵過的人。老師在心輔系教授心理測驗,是教心人最重要的課程之一,他很重視這門課,退休後仍繼續教授。直到民國七十九年,因大學課程改革,將四學分心理測驗課程改為三學分,老師認為教材很難授完,便堅辭兼任師大教授。對習於妥協、輕易讓步、於縫隙中鑽營的晚生後輩們,想起老師一生的鮮明無偽,當如撞響了潛藏心中的警鐘。

綿長的牽手情


  老師和師母是南京中央大學的先後期同學。師母就讀教育系,但為興趣,延畢一年修心理系課程,因在心理系修課表現優秀,民國二十九年畢業後留任心理系助教。老師就讀心理系,民國三十二年畢業後也在心理系留任助教。共同擔任助教期間,潘菽教授與蕭孝嶸主任製造許多兩人合作的機會因此情感日深,於民國三十七年結婚,婚禮由潘菽教授擔任介紹人,老師大哥景韶先生、師母爺爺徐厚德先生主婚,中央大學校長周鴻經先生證婚。由於夫妻同行,兩人遷台後仍有許多共同任職的單位、共同參與的研究專案,攜手相伴六十二年。

  門生都知老師和師母鶼鰈情深,但師母說起和老師的感情,總是迂迴婉轉,不曾直說兩人如何彼此欣賞愛戀,總說長輩們如何賞識鼓勵。聽師母唱歌好像在老師師母夫妻生活中別具意義,老師常央師母唱歌,特別喜歡聽師母唱「松花江上」和「小麻雀」。前首是是抗戰時期最膾炙人口的歌曲之一,描述當時離鄉背井的濃烈鄉愁;後首是師母年少演歌舞劇時學的歌曲,描述母子親情和人性善良。想來老師的情感表達當也是雲淡風清、不著痕跡,亂世遊子的國仇鄉思,或許也僅能在唱歌、聽歌中安全的流洩吧。

  老師驟逝,對師母打擊甚大,記憶力也深受影響,師母常說這陣子好像事情都記不住了,但在懷念老師時,年少的記憶卻又鮮明躍出。師母對老師的情愫仍是含蓄的,她想起年少佯睡,聽父母吟的詩:

兩心不語暗知情

燈下裁縫月下行

行到階前知未睡

夜深聞放剪刀聲


  詩中,夫妻雖不在同室,但心意相通,深情的丈夫在月下階前,聽到妻子在屋內裁縫的剪刀聲,就知道妻子仍在工作。師母說生活中少了老師出入的叮嚀,少了老師夜半幫師母蓋被的動作,心情真是難渡。說著說著,師母又想起年輕時學的唐詩(經查是唐代女詩人陳玉蘭的<寄夫>):

夫戍邊關妾在吳

西風吹妾妾憂夫

一行書信千行淚

寒到君邊衣到無



  師母吟這首詩,讓我想起老師初逝,我去探望師母,師母說起老師遺體暫放在冰櫃,帶去的衣服都不給多穿,這麼冰,擔心老師最怕冷,怎麼受得住。

  老師和師母間綿長婉約的情感,真讓人既感動又擔憂。最近好幾次到老師家,總看到老師寵愛的貓咪霸著老師生前的椅子,前幾天和師母整理資料,師母將資料擺滿床上,可能是佔了老師的位子,貓咪竟然撲上來咬住師母的毛衣,連貓咪最近都悲傷易怒。老師走了,我們一直擔心師母的適應。

  四月十一日再探望師母,看到師母氣色好多了,儷瑜和我一進門,師母就像做了好事的孩子一般,告訴我們他最近幾天都認真吃飯:「因為路平說我不吃、她也不吃,想想路平一個人在香港工作,那麼辛苦,壞了身體怎麼行,而且這樣也對不起老師。」我們跟著師母,外出散步了近二十分鐘,師母好奇的看著一棟棟青田街新起的樓房,說好久沒來這裡了。清風徐來,一路飄著桂花香,師母說路平在香港的窗口也聞得到桂花香。

  老師過世後,第一次﹐我覺得跟師母在一起,心中怡然寧靜。

後記



  我和一真學姐都知道老師的人生故事精彩,我們跟老師師母相處時,聽師母娓娓道來,常深受感動。一真學姐和我特別邀請老師的外孫狗狗一起採訪師母,形成本文的初構,再經查閱文件資料、諮詢路平姐,寫成本文。當天的訪問由狗狗的一個問題開啟:「爺爺是軍人嗎?」乍聽這個問題,我有些錯愕,老師是知名學者、是個文人,怎被誤為軍人呢?但謝謝狗狗的問題,讓我因為留意,而特別注意到老師文人學者的形象之外﹐他對人生絕不妥協的堅持。

  前幾天整理老師資料,恰巧看到老師民國七十四年悼念好友程法泌教授的文章,文末提到程教授有一天玩笑的為他自己提身後輓聯,上聯為「大、中、小學教師」,下聯為「陸、海、空軍雇員」,程教授雖是自嘲,但老師覺得那是讀書人難得的一種驕傲,因此緊接著說,還應加上橫聯「學貫文武」或「一代完人」,說畢兩人相對莞爾。

  狗狗的提問,恰恰呼應了老師生前對一代完人學貫文武的追求。

  老師,您天上有知,當也會不禁莞爾吧!


  (作者為台灣師大教心系六八級學生、目前為台灣師大特殊教育系教授)